心提示:城市为列宁装、人民装等“服装的天下;农村除了干部穿着干部装之外,仍是无须改造的中式短袄的天下。无形的新政权服制被国民大众认真地贯彻着、执行着。 上世纪50年代,华罗庚、老舍、梁思成、梅兰芳(从左至右)四人在一起。从他们的衣着中可以看出,中山装已风靡当时社会各个领域。
制定服饰制度,是中国历代王朝开国后的大事,所谓改元易服。但是,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服制,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未有明令服饰制度的时代。
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那是1949年10月1日。那天,毛泽东穿了一套橄榄绿色的中山装。据说那年春天,为筹备开国大典,有人问毛泽东典礼时穿什么?毛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平时最爱穿的中山装。恰巧,清理物资时发现了一块土黄色将校呢,质地很厚重。于是,一位手艺精湛的老裁缝用这块呢料为毛泽东缝制成这套礼服。
以后,这种被西方人称作“毛装”的中山装,为人民政权的着装标准和形式定下了基调,成为潜在的服制。
1949年,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,中国服装的进程在这一年也出现了拐点。新中国没有颁布新的服制,但却成功地推行了新的服饰和审美标准——并未依靠政府法令,而是依靠意识形态的力量。民国的旗袍等时尚摩登到此便戛然而止了。
具有强烈工农意识的新政权领导者,将解放区的简朴服饰和审美意识带到了上世纪50年代,并影响了以后的几十年。从此,中国的服饰审美出现了极大的转折。新政府对旧中国实行了全方位的改造,在以后的一系列改造运动中,新中国国民的衣衫同样完成了改造。随着改造的深入,衣着华贵者渐为新社会所不齿。
建国初期,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和物资的匮乏,政府通过宣传强调了“艰苦奋斗”、“勤俭持家”等并无具体内容的新中国生活标准,提倡节约,反对奢华,甚至不成文地鼓励“补丁时尚”。加之某些单纯的工农干部存在的“左”倾向,将朴素、破旧、简陋的服饰审美推向政治层面。旧衣服要补,甚至新衣也打上补丁,以示崇尚简朴与革命。因为衣着打扮讲究或简朴与否,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和生存状态。由此,形成了这一时期具有特殊政治意味的服饰时尚。
上世纪50年代的时髦当然与革命相联,任何与解放区、解放军、工农大众相似的装束都是美的。列宁装、人民装、中山装成为当时最时髦的三种服装。当时实行了一套军政管理模式,分派到各地的军管会干部带去了新的思想,也带去了新的服装形式。他们是新政权的代表,所到之处受人尊敬,他们的着装也成为模仿对象。正如革命思想的统一,革命服装也统一了全国各个社会阶层人们的服装,这是一个万民一致、追随革命的大一统的时代。
城市为列宁装、人民装等“革命”服装的天下;农村除了干部穿着干部装之外,仍是无须改造的中式短袄的天下。无形的新政权服制被国民大众认真地贯彻着、执行着。 |